戲韻流芳 生生不息
——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開幕式側記
一聲黃梅韻,一座安慶城。9月26日晚,2025年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在市黃梅戲藝術中心拉開帷幕,開幕式暨《黃梅戲經典唱段》演唱會以飽滿的戲韻琴音,唱響一座城與一場戲的深情對話。
這一夜,樂隊現場伴奏,黃梅音韻從傳統老戲的原腔原調,流淌至新編劇目的時代新聲;
這一夜,幾代演員同臺,安慶黃梅戲在薪火相傳中展露勃勃生機;
這一夜,聲聲入耳,句句傳情,安慶以戲為媒,廣迎四方,盡顯胸襟與抱負;
這一夜,每一段演唱,都在回望來路、展望前程,致敬“經典”的力量。
演唱會的開場節目《雞血記》選段,是一出承載黃梅戲原始風貌的老戲。“我們力求還原它最初的舞臺樣貌。”該節目演唱者、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副院長李萍如是說。該唱段依據老藝人阮銀芝的原聲錄音,由作曲家陳儒天整理記譜,盡可能保留傳統韻味。“這些老戲中,不僅有技藝與藝術的精華,更有一代代黃梅戲人的初心。”李萍希望借此向年輕從業者傳遞傳承的信念。
不忘來路,方能行穩致遠。本次演唱會特別啟用四十余人組成的現場樂隊,回歸戲曲演出的傳統形制。“樂隊伴奏能激發出演員更飽滿的情緒。”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副院長王琴說。“現場樂隊讓視聽體驗更有質感。”觀眾陶宜在觀演后直呼過癮,“這就是記憶中黃梅戲該有的樣子!”他說。
“曲,是戲的靈魂,一個劇種的發展離不開好的曲和聲腔。”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恒夫表示,只有抓住聲腔音樂,戲曲藝術才能持續煥發生命力。
打開節目單,每個唱段均清晰標注作詞、作曲、編曲、記譜、音樂整理等信息。“有很多傳統戲年代久遠,我們花了很大氣力來確定這些信息,但這是有很大意義的,這是對創作者的尊重。”作曲家陳儒天介紹,每個唱段后還標明了“調”,例如《夫妻觀燈》“觀燈調”“開門調”;《打豬草》“對花調”;《紡線紗》“線紗調”,這也是黃梅戲的一種回歸,讓觀眾對黃梅戲的發展有更多了解,更是對黃梅戲發展歷程的一次回望。
演出中,《天仙配》《女駙馬》《打豬草》等經典傳統劇目選段接連上演,演員陣容跨越老、中、青、少四代。這其中,有再芬黃梅少兒藝術團帶來的《打豬草》“對花調”,最小的一位演員年僅五歲;有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演員鄭玉蘭和安慶各劇團青年演員先后演繹《天仙配》選段;有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青年演員們和黃梅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琴先后表演《女駙馬》選段……“傳承的意義在此刻具象化了。”現場觀看演出的中國戲曲學院教授李曉天感慨道。
后臺,同樣上演著溫暖的傳承畫面。扮好傾寧夫人裝扮的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青年演員李偉,在出演《六尺巷·寬》前,正耐心指導女兒演唱《打豬草》選段。“珠玉在前,很緊張,也很榮幸可以在開幕式上演唱《六尺巷·寬》選段。”李偉介紹,在排練、聯排中,韓再芬皆不吝賜教,手把手給予其指導。“和我指導我女兒一樣用心。”談及讓女兒學戲,李偉回復了8個字:“耳濡目染,生生不息。”
本次演唱會,也有很多新編黃梅戲的選段。《徽州女人》《太陽山上》《延年和喬年》……一本本具有鮮明特色、書寫時代精神、貼近百姓生活的新戲好戲,展現出安慶黃梅戲人敢于創新、立志創作經典的精神風貌。
從完全由打擊樂伴奏到弦樂融入伴奏,再到合成器、現場和聲的融入,一條黃梅戲在舞臺上逐漸豐富藝術形式的發展脈絡通過整場演出展現出來。
融匯多元藝術,扎根傳統而面向未來,安慶黃梅戲正以開闊的胸懷與堅定的步履,從鄉野小調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不斷向“經典”邁進,讓這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瑰寶,生生不息,韻傳四方。




